第一次接触到“正面律”这个词是在艾诺迪的《伟大的博物馆----开罗埃及博物馆》这本书当中,在介绍古埃及雕像的时候,他好几次用到“完全符合正面律”这样的语句,仿佛是个专用名词,激发了我满满的好奇心。
开始的时候我确定这样的名词解释随便翻一翻百度,自然是一查一大把,事实也的确是一查一大把,但是在回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正面律”的问题上却各有各的说词。
清华美院的杨琪教授是这么解释的:
他首先放出一张图-----《三个女乐师》
然后让大家分辨这幅画面哪里比较怪异,说实话我没觉得很怪,我觉得超美的,简直是完美,“你们看三位乐师的眼睛,是不是很别长,特别奇怪呢?因为它是一个正面的眼睛,却被画在侧面的脸孔上。”OMG,我欣赏了这么多年古埃及绘画,笃定地以为这种眼型是因为古代埃及人崇尚这种细长、优雅,深入鬓角的狭长美眼,闹了半天,这是正眼侧画。
“如果脸是侧的,画出的眼睛必然是斜眼,古代埃及人认为仆人是不能够斜眼看主人的,所以眼睛画成了正面的样子。”
“这幅画中另外一个特点,腰部以下是侧面,腰部以上到肩部是正面,如果画成真正的侧面,人的肩就会挡住里面的手臂,而在画面中就会呈现单臂的效果,古代埃及人认为仆人是不能够用单手来服侍主人的,所以上部躯干也同样画成了正面,以便使双手都能出现在画面中。”
杨教授这种解读我也是醉了,请您看看壁画里法老和各位神也都是符合正面律的,如果说专门用来约束仆人的话,为什么法老和神也要一起遵守呢,老教授的解读有一种建国以后动物不许修炼成精的即视感。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古代埃及人如此作画的起因是最初侧面比较容易绘画,但又需要显示出宽阔的肩膀,画师创作时就使画中人物转成正面,至于眼睛,是为了强调杏眼圆睁的美观性,只得一律画成正面,尤其是描绘女性时,更觉有此必要。我觉得这位作者一定是深受德国艺术理论家莱辛的影响,遵循着“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的信条,“现实如果也美不相容,就必须让路给美,如果与美相容,也起码应该服从于美。”
另外一种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成因,------“正面律”的出现,与古埃及人的宗教信仰和生死观密切相连。
古埃及人认为:人的灵魂是永世不灭的,死亡意味着人的灵魂将去冥界经历一次12小时的冒险,如果在这趟旅行中能够通过神与魔的考验平安返回,他的灵魂就会再次回到身体上,人将得到重生。埃及的木乃伊就是这种生死观的表现:保存一个完好无损的躯体,等待着冒险后灵魂的归来。
墓穴的主人从冥界返回,重新获得了生命,如果画面中表现的人物躯干缺少了一部分,他回来就是残疾的。
所以,画师在绘画时,最关心的是如何真实、完整地反映现实中的存在。
在古埃及时代,还没有透视绘画方法,在陵墓壁画中,画家在描绘脸部时,比较不容易画出鼻子,如果没有鼻子,复活的人会丧失嗅觉,回而采用侧面画法就能画出完整的鼻子;眼睛则适合采用正面画法,更能充分展示眼睛的视觉功能。同样的,身体的其他部位也采用相同的方法处理,尽可能展现出完整的模样,确保复活后的主人能够拥有健康的肢体。
到底那个才是真正产生“正面律”的起因?也许最后一种比较有说服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