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当个县长有多难?
1939年,民国西康省义敦县县长彭勋在县政府门前。
国民政府时期的县长任用,有考试和荐举两种途径。想要通过考试当县长真不容易:首先,县长考试举行的次数非常少。据统计,1928-1929年两年间湖广和东南各省先后举行过1到3次县长考试,共录取 1300余名,此后直到抗战结束,多数省区都没有进行过县长考试。其次,考试竞争非常激烈。比如 1928年广西举行第一次县长考试,与试者数百,仅录取一名。再者,即便考上了也不一定能得到实际的任用。比如江西先后举行的四次县长考试中,计录取 63名,而实际任用为县长者仅12人。
其实,更多的县长是通过保荐选出来的。国民政府规定,举荐县长是由民政厅长提名2到3人,然后按法律手续转请任命。这就意味着民政厅长掌握着举荐县长的权力。大权在握,难免滋生腐败。比如 1929年,传闻江苏民政厅长缪斌出卖县长和公安局长职位 :一等县县长6000元;二等县县长5000元;三等县县长4000元。又如汤玉麟任热河省主席期间,在任命县长等官员时“按缺的肥瘦、报效的多少,论价出售” 。
1939年10月,西康省德格县县长范昌元
当上县长不容易,要想把县长当得安稳更困难。民国县长更迭非常频繁,以河南为例,仅 1931年就更换县长226人次(当时河南共有112个县)。1931-1935年5年来河南省总共更换县长513人次,其中商丘、安阳、确山等县1927-1937年换了25任县长,陕县换了 30任。也就是说县长的任期普遍不满 1年。
在民国环境中,想要坐稳县长宝座,既要讨好省府官员,又得巴结当地士绅,还得伺候驻军。民国时期曾任酒泉县县长的魏允之自称“全副精力,须以百分之三十应付土劣 ;百分之三十周旋驻军各军官 ;百分之二十办理等因奉此;其余百分之二十姑得努力地方政治”。即便如此,其施政仍旧多方受阻,可见在民国当个县长有多难!
(《文史博览》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