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 152

明代北京法海寺壁画

日期:2015-10-28    点击:1491    查看原图    全部展开
北京明代法海寺壁画









 

历代绘画说明
 
法海寺壁画   
 作者:一块小青石
法海寺位于北京西郊翠微山南麓,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完成于正统八年(1443年),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至正德元年(1506年)曾进行过重修。修建者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御用监太监李童,英宗亲赐“法海禅寺”匾额。当时的寺院包括大雄宝殿、伽蓝、祖师二堂、四天王殿、护法金刚殿、钟楼、鼓楼等,现只存大雄宝殿一处。 大雄宝殿内壁画分成三部分,一部分在殿前部,共六组,分上、中、下三层,上层为祥云,中间为佛国人物,下部为牡丹、莲花等各种花卉,面积60.72平方米;一部分在三世佛像龛背面,分三组,一组为水月观音,韦驮、善财童子、金毛吼、鹦鹉分列四隅,间以清泉、绿竹、牡丹为衬,一组为文殊菩萨,旁立青狮、驯狮人、信士,一组为普贤菩萨,有六牙白象、驯象人、信士相伴,水月观音居中,文殊、普贤居于左右,画面三等分,面积60.75平方米;一部分在大雄宝殿北壁(后壁)东西两侧面上,即法海寺主体壁画“帝释梵天图”,“帝释梵天图”东侧由西向东包括大梵天与持珊瑚瓶、撑幡、捧盘三天女、持国天、增长天、大自在天及天女、功德天及天女、咒师、日天、摩利支天、地天及天女、水天、密迹金刚;西侧由东向西包括帝释天及持花钵、捧盘、撑幡三天女、多闻天、广目天、菩提树神及天女、辩才天、月天、诃利帝母及毕哩孕迦、风天、焰摩天、密迹金刚,面积44.8平方米。 

壁画是由当时的宫廷画士官宛福清、王恕,画士张平、王义、顾行、李原、潘福、徐福林等15人所绘。 

法海寺壁画是我国明代壁画之最,是我国元明清以来现存少有的由宫廷画师所做的精美壁画,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在壁画方面的代表,与敦煌、永乐宫壁画相比各有千秋,并可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相媲美,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在题材上,法海寺壁画突出体现了我国古代绘画继承传统与时代创新的艺术特色。如佛教绘画二十诸天《帝释梵天图》,是在唐代形成的一种佛教题材模式。法海寺壁画中所绘制的二十诸天模式,完全保留了原来的密宗体系,具有典型的唐代传统,但是在绘法上,又具有明显的时代风格,创造和表现了明代人物的气质与内涵,使人物与动物塑造突破了僵硬的传统表现模式。 

法海寺壁画在绘制技法上采用了传统的重彩设色和难度很高的沥粉堆金的技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运用了贴金、混金、描金、拨金等多种用金的装饰技法,这在国内壁画中是仅有的。

复杂而精细的绘制技法,使法海寺壁画精美绝伦。在人物的刻划上,壁画中各类人物的形象神态、服饰衣冠、动物的神情、毛发,无不精细入微,惟妙惟肖,并突出体现了佛教人物的内心世界,它的显著特点是塑造了诸佛的外部威严与内心悲悯相统一的形象,达到了刻画佛教人物艺术的最高境界。如壁画中的四大天王分别有金黄、绿色、青蓝色、红色四种面色,各自眼神完全不同,人们很容易感到他们忠厚、老练、刚强、智慧等不同的性格。而“二十诸天礼佛护法图”中,一只狐狸耳朵里的毛细血管都清晰可见。壁画中的水月观音图里,画师以传神之笔画出表情温和、形态端庄的观世音,给人以出世超凡、清晰明净、和蔼可亲的感觉。观音身披的薄纱,被绘制得轻盈剔透,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专家更是指出,法海寺壁画人物的各种手部姿态的表现“与同时期西方美术史上出现的维纳斯手部表现相比照,两者可以说各有千秋”。不同于西方绘画通过进一步描绘维纳斯手部的肌肉组织,来丰富手的总体艺术感受,明代法海寺壁画仅通过极其简单的几根线条,不仅把手的丰满、优美姿态勾画出来,而且让人感到有活气和立体感。 

法海寺壁画堪称是一部完美的作品,专家们曾仔细查看法海寺壁画的真迹,竟然没有发现一处废笔。而像国内其他地区的壁画,甚至包括非常有名的敦煌壁画,部分作品上都会有再次修改或技法不够纯熟的现象。 

法海寺壁画历经560多年的风雨岁月,至今其画面不剥裂,墙面不脱落,可见壁画的绘制与墙面的制做工艺之高超。而欧洲十五世纪的壁画都有不同程度的脱落和剥裂,在这一点上,西方壁画是无法比拟的。 

法海寺壁画在我国壁画艺术史中,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最高水平,是我国明代壁画之最,可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相媲美,在国际同期壁画中占有突出地位。

 

北京法海寺壁画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




明代法海寺壁画018



明代法海寺壁画063

更多»推荐历代绘画
 

[ 历代绘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关于墨客 | 欢迎合作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京ICP备1800304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479号

Powered by DESTOON